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扎实推动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11月12日下午,校党委书记郭东风参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并向全体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代表作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他强调,要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进一步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对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心用情讲好思政课,持续探索思政课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不断厚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浓厚氛围,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校党委副书记杨政、应飚参加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李洪波教授主持活动。
在全程观摩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集体备课、教学展示活动,认真听取了评课意见后,郭东风对本次活动取得的成效予以充分肯定,并从站位、融入、内容、方法、情怀等五个维度作点评分享。他指出,老师们的集体备课和教学展示,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有效融入教学,呈现出鲜明的教学特色,展示了深入的理论思考与扎实的备课积淀;紧扣四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这一重点,思路创新,方法管用,实现了教材内容与四中全会精神的有机衔接;课程内容设计突破教材知识点局限,紧密结合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融入浙江杭州改革发展鲜活实践,有效破解了“思政课理论枯燥”痛点,让理论讲授实现了“活”起来。老师们还顺应人工智能与数字时代发展趋势,灵活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创新教学呈现形式,既为课堂注入鲜活生命力,又贴合当代学生“互联网原住民”认知特点,让思政课堂更具活力。
他强调,政治性是思政教育的第一属性,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广大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唯有以“家国情怀”为底色、“立德树人”为根本,自己信仰坚定,对所讲内容高度认同,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让课程有底气、有激情、有感染力,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针对点评环节,郭东风指出,各位点评教师的意见建议系统全面,既饱含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深厚情怀,又展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为思政课质量提升提供了重要指导。“希望年轻教师充分吸纳教学督导及点评老师们的意见建议,将其转化为优化教学方法、打造优质教学资源的内生动力,也希望更多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年轻教师传经送宝、严格把关,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他强调。
“上好思政课不容易。”郭东风与大家一起分析思政课建设现状,指出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与统一备课指导、学生各学段接受的系统思政教育,以及科技赋能带来的教学便利,共同为上好思政课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挑战,要推动建设思政课共享实践案例库,有序组织年轻教师深入基层实践,补齐实践经验短板,不断打开学校思政教育新局面。
郭东风指出,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全校上下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为根本遵循,推动全会精神高质量融入思政课,扎实推动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青年学生头脑。他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解决好目的和意义问题。聚焦“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师生的自觉追求;要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紧贴时代步伐与学生需求,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载体与教育资源,做到与时俱进。要坚持厚积薄发,解决好内因和外因问题。强化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理论武装,既要读好理论教材的“有字之书”,也要读好时代社会、改革实践的“无字之书”,并转化为鲜活的课堂语言;要严把案例关口,坚守政治底线,强化政治鉴别力,既要提高“抬头率”,更要确保思政课堂的正确方向。要坚持深入浅出,解决好理论和实践问题。善于从庞大的思政课理论体系中提炼核心要点,将其讲深讲透,防止面面俱到,切实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能力;立足学生特点和需求,多运用经济社会发展的火热场景和实践案例,将抽象理论融入可知可感情境,提高学生理论转化的能力水平。要坚持由表及里,解决好现象和本质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理解“两大奇迹”背后的“两个根本在于”的深层逻辑,帮助学生实现从“现象认知”到“本质认同”的提升。要坚持同频共振,解决好方式和效果问题。聚焦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课程要求与学生需求结合起来,优化课时安排,多采用互动式、研讨式、批判性、启发性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让思政课程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实现教师和学生同题共答上好思政课。
郭东风表示,学校党委将一如既往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各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全校“一盘棋”与“大思政”意识,将立德树人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始终,共同推动学校思政教育开创新局面。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着力打造一批全省、全国有影响的“思政金课”,谋划一批国家级、省级思政教材、重大项目课题和科研项目,培育一批全国知名的思政名师、名辅导员,探索新时代思政育人新模式,为学校争创“双一流”提供重要支撑。
集体备课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胡成恩、于瑾、方勇骏、陈慧麒、孙晶围绕“全会精神如何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堂”依次进行交流发言。教学观摩环节,胡成恩、罗晶两位教师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十章内容开展教学展示,现场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参与评课,校院两级教学督导、教务处负责人、教师代表、辅导员代表现场进行评议。
“时代的宏阔命题,如何在思政课课堂上被青年学生真正听懂、想深、走近?这次参与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及郭书记的宣讲,让我深刻认识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不应附着于教学内容之上,而应深度嵌入课程结构与价值逻辑之中,成为教学展开的内在依据。全会所强调的战略定力、制度优势、青年使命,正是我们教学设计中需要精准锚定的思想基点。讲透这些,是对教学能力的挑战,更是对政治立场与育人情怀的深刻检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胡俊感言。
“老师们以扎实理论为基础,用时代案例破题,靠师生互动升温,让抽象理论贴近学生生活,这正是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的关键。”全程参会的工学院辅导员高芳表示,此次会议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鲜活参照,今后将跳出“说教”模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日常谈心、主题班会等场景,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拉近距离、引发共鸣,切实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到实处。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龚上华教授指出,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思政理论课发展,本次集体备课会创新采用“教研部主任发言 + 教师代表授课 + 督导评课 + 党委书记宣讲” 模式,氛围热烈务实,碰撞出诸多思想火花。“郭书记要求全体教师提高站位、深耕内容,让我们既深感责任重大,也备受鼓舞。”他表示,此次会议不仅统一了教学思路、凝聚了育人共识,更为学院明确了“如何融入党的创新理论”“如何增强课堂吸引力”的方向,将为学院提质增效、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电话:0571-28865730 邮箱:xcb@hznu.edu.cn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
杭州师范大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