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杭师大袁成毅教授现场观礼,美术学院美术学(师范)专业2023级本科生赵晗希作为民兵方阵中的一员接受检阅。全体在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机关部处中层干部,民主党派、统战团体负责人,师生代表等在勤思报告厅集中收看。各二级单位也分别组织师生集中收看。
勤思报告厅集中收看
“脚踏正步,每一次落地铿锵,都是对历史先烈的深切告慰;昂首前行,每一个眼神坚定,都是对未来征程的豪迈宣誓。”作为民兵方阵中的一员,赵晗希挺拔的身姿,正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她将挺膺担当的奋斗誓言,熔铸于国旗下燃烧的青春,化为献给祖国最为深沉而炽热的爱。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学者,袁成毅教授表示深感荣幸。他曾于2015年亲临天安门广场,现场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盛大阅兵仪式。袁成毅感言:“两次参加阅兵仪式,感受到这不仅是一场庄严的国家盛典,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洗礼,是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对话。”
据了解,袁成毅的研究始终聚焦于抗战军事史,涵盖国防工事建设、陆海空军装备发展以及中日军队作战过程的微观分析等诸多领域。“多年来,在浩如烟海的档案、战报与泛黄的老照片中,我一次次试图复原那段波澜壮阔又无比艰辛的历史。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工业基础薄弱,军事装备严重落后。正面战场上,将士们以血肉之躯抵御炮火;敌后战场上,军民在封锁与扫荡中坚持游击。我们用‘小米加步枪’对抗飞机大炮,在补给匮乏、伤亡惨重的绝境中,依然坚守‘誓死不当亡国奴’的信念。正是在这场力量悬殊的较量中,中华民族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与不屈的战斗意志。”他感慨道,“当东风系列导弹、高超音速武器、隐身战机等‘国之重器’列阵长安街,我心中涌动的不仅是自豪,更是历史的回响。从‘落后就要挨打’到‘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的深刻觉醒,短短几十年,中国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更令我动容的是受阅官兵那挺拔的身姿、坚定的眼神和铿锵的步伐。他们身上,依然闪耀着抗战先烈的精神光芒——忠诚、勇敢、担当。”
历史绝非尘封的过去,它更是一盏照亮未来的明灯。研究抗战,不仅是为了还原历史真相、唤醒民族记忆,更是为了传承伟大精神、启迪未来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袁成毅将继续深耕抗战史,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挖掘未被充分讲述的历史细节,努力为中国抗战史研究的话语体系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各二级单位分别组织师生集中收看
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倪洪江收看后感慨万分,并表示,美术学院师生要在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厚植百年师大人“美育天下”的家国情怀。要将深沉的情感凝注笔端,用艺术再现奋斗历史,主动参与到祖国的每一次宏大叙事中去,在观中思,思中悟,悟中行,将这份深刻的体悟,不断升华为创作主题与艺术审美,力求在每一次的主题创研中,达成以艺润德、教学相长的目标。
“精神丰碑的巍然矗立,强军变革的磅礴进程,捍卫和平的时代使命,这是我感受到的三重时代意蕴。”民革杭州师范大学基层委主委、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薛大伟表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肩上责任重大。他将把今天的所见所感融入今后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历史担当,引导他们将个人追求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把青春奋斗融入国家发展的江河,用科技力量助力民族复兴。
“九三阅兵式上礼炮轰鸣、新装备亮相,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物理学院青年教师鲍金科感慨,回望抗战艰辛,再看当今世界战乱,更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强大是和平的基石。国产无人机等成果,彰显了国防现代化成就。然而,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关键核心技术仍面临“卡脖子”的困境。作为高校教师,理应传承抗战精神,在科研领域深耕奋斗,锤炼十年磨一剑的坚韧品格,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讲好抗战故事,鉴往知来,将厚重的历史记忆转化为滋养学生成长的养分,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吴宗伟的思考。他表示,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必须将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把“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学生心中,让他们懂得:唯有铭记历史,才能避免悲剧重演;唯有传承信仰,才能开创美好未来。
外国语学院辅导员林雯洁表示,作为一名思政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立志将这段饱含血与火的历史及其精神代代相传。要引导学生铭记“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历史规律,帮助他们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树立文化自信,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人文学院历史学专业2023级本科生吴天仪表示,受阅官兵坚毅的面庞和整齐的队列,让她再次为这份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所深深震撼与鼓舞。作为新时代青年,定要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庄严承诺。
“先辈以牺牲换和平,我们以专业护安康。”基础医学院2025级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金缘颖深刻体会到家国豪情与医学使命。她认为,大国重器与全民健康,皆是国之根基。作为一名医学生,更要扎实专业、勇于创新,以健康守护致敬生命,为“健康中国”和“强大中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电话:0571-28865730 邮箱:xcb@hznu.edu.cn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
杭州师范大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