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上午,“明远讲堂”第二十七期在仓前校区勤思报告厅开讲。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黄大年式团队负责人,上海外国语大学胡开宝教授走进讲堂,与师生畅谈“人工智能与新文科建设”。校党委副书记应飚出席并主持。
“人工智能背景下,外语学科怎么走?”“未来发展的机遇是什么?”胡开宝教授以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对外语学科带来的挑战为切入开场,讲解了人工智能的定义与特征,并以自己研究领域的语料库为例,生动描述了人工智能会如何重塑外语学科的概貌。他指出,随着AI技术的突飞猛进,人文社会科学专业领域中低端人才的需求正逐渐减少,传统教学模式也面临着迫切的调整。这一背景下,新文科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愈发凸显。
胡开宝强调,新文科的本质在于信息技术与文科的深度融合,需要实现文理、文工、文文之间的交叉融合,推动教学模式向个性化与智能化转型。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深刻变化,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和知识构建中来,共同探索知识的无限可能。
挑战往往与机遇并存。胡开宝指出,人工智能虽然给学科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但也为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未来的学科发展中,应更加重视科学性和人文性,走“人机”融合的道路,让外语人才拥有人工智能无法实现的价值和功能。他坚信,人工智能不会取代外语学科,反而将推动其向更高层次发展。高校需要积极引入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课程和专业,以交叉融合、数据化、科学化为手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外国通”,从而实现外语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积极提问,互动踊跃。“运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人被人工智能化,人工智能被人化,造成人的优势被削减的情况,如何应对?”“作为英语笔译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前需要了解和学习哪些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胡开宝教授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给予了详细而深入的解答,使大家对人工智能与新文科尤其是与外语学科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外语学院周敏教授说:“听完胡教授的讲座,受益良多。在人工智能兴起的时代,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胡教授团队的语料库建设,对纯文学的研究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真正做到‘人工智能为了外语学科发展’。”23英语笔译班的丁婉玉同学更是激动地说到,“胡教授的讲座让我们洞见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外语学科的未来。在技术与人文的交汇点上,外语教育正经历转型,人工智能成为提升翻译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工具。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我们必须不断学习,适应新技术,同时保持对人文价值的坚守。”
相关学院青年教师、研究生代表,宣传部、外语学院等单位负责人参加讲座。
胡开宝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助理、语料库研究院院长。承担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内的纵向和横向项目25项,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120篇,目前承担国家语委和国家发改委专项,承担语言数据共享平台和高质量语料库建设。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电话:0571-28865730 邮箱:xcb@hznu.edu.cn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
杭州师范大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