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明远讲堂”第十三期开讲。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我校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敏走进讲堂,与师生畅谈比较文化视角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远讲堂”第十三期
近年来,周敏教授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浙江省社科(重大)项目等多项,在Telos、Neohelicon、《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在国内外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多部。
周敏教授谈“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比较文化的视角”
周敏首先与现场师生分享个人研究的逻辑理路,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和研究经历,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多元文化主义、间性文化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她讲到,“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可以说是全球化的一个后果。在全球化看似正裂变为全球分化的今天,多元文化主义已经再不是政治正确的语料库里最为顺手的话语武器。随后,她以加拿大为例,分析了间性文化主义作为多元文化主义替代方案的利与弊,并借用加拿大社会学家郝奇恩(Pat Dufy Hutcheon)的观点表示,多元文化主义对群体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强调很可能导致社会隔离,而间性文化主义则寻求打破这种独特性,因为“所有公民(无论是先来还是后到)都生活在一个日益壮大的总体文化中(an ever-expanding general culture)”。
“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讲,不管我们持守什么主义,最重要的是发展出一种超越种族的历史观和传统形象的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概念。”周敏说,“在这个矛盾和危机的世界,如果我们还像多元文化主义或者间性文化主义一样纠结于彼此之间的差异,恐怕难以获得共同面对危机的能力。是时候抛弃关于世界的碎片化观点,重新返回到整体论了,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周敏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种整体性的哲学观,是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它从人类共同面对的危机出发,为应对全球性难题提供了方法论和行动指南。
现场互动
“请问周老师,当新的理论出现时,有没有具体可实现的范式?”“周老师请问您是如何辩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巫术文化表征的?”“对于当前汉语国际教育的普及,网友戏称中国话在国外失去加密性这一话题,您怎么认为呢?”在场师生纷纷提问,周敏一一作出详细解答。
讲座中,周敏还分享了自己在许多国家讲学、工作时的见闻,引起了在场师生强烈反响。青年教师刘思琪听完讲座后感慨:“这场讲座让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使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在未来的教学、育人、科研工作中,都需要注重培养自己和学生的整体性观念和普遍性视角,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
外国语学院和其他相关学院青年教师、相关专业研究生代表,宣传部、研究生院、科研处、外国语学院等单位负责人一同聆听了讲座。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电话:0571-28865730 邮箱:xcb@hznu.edu.cn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
杭州师范大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