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明远讲堂”第十期开讲。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应邀走进讲堂,与师生畅谈“杨振宁先生的学术品味和风格及其对我们培育世界一流人才的启示”。校党委副书记方亮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
朱邦芬,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凝聚态物理学家,曾与黄昆先生一起确立了半导体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的理论,被国际学术界命名为“黄朱模型”。朱邦芬还是一位锐意改革、桃李天下的教育家,他是清华大学物理系重新走向辉煌的关键性人物,是“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早期推动人、清华学堂物理班的创办人和掌舵人,致力于探索物理学科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成长路。
朱邦芬院士作讲座
“为什么杨振宁先生具有如此巨大的创造性?这对我们今天培育基础科学创新人才有什么启示?”讲座中,朱邦芬围绕“研究的创造性与研究的taste和风格”“杨振宁的科学风格”“杨振宁的taste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杨振宁对培育杰出人才的理念和我们的一些探索”等四个方面和大家进行探讨。
他强调,杨振宁先生能够成为全球知名的科学家与其有独特的研究taste和风格有关。杨振宁曾在论文中指明“在每一个有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一个人的taste,加上他的能力、脾气和机遇,决定了它的风格,而这种风格反过来又决定他的贡献。”朱邦芬指出,有大成就者,要有相当清楚的taste,解决难题要有“独门绝技”,研究风格和研究taste越与众不同,越可能产生独特的创造性成果。
中国传统教育观念中的因材施教是指让优秀学生“多学一点、学深一点、学早一点”,但在朱邦芬看来,相较于此,给优秀学生一个更宽松的自主空间,让他们自己主动地多学一些感兴趣的知识,主动地多研究一些感兴趣的问题更为重要。清华大学物理班的成功实践显示,越优秀的同学,给予的自主空间越大,规定动作越少。他强调:“学生从导师那里获得的东西中,最重要的是‘思维风格’,而不是知识或技能。” 这也是杨振宁对培育杰出人才的理念给出的启示。
讲座现场
在现场聆听讲座的师生感触颇深,纷纷以“如何引导学生找到他们各自感兴趣的领域,提高学生自主能动性?”“青少年教育中如何把握规矩意识和自由空间”“如何尽快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等与朱邦芬进行了交流互动。
参与讲座的青年教师纷纷表示,朱邦芬院士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们更好认识了如何培养一流人才,尤其是他提出的杨振宁先生学术taste和风格对于科学研究重要性的理念让我们受益匪浅,有了很大的启发和指导。
宣传部、科研处、研究生院、物理学院等负责人,物理学院及相关学院青年教师、学生代表近200人参加。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 邮编:311121 电话:0571-28865730 邮箱:xcb@hznu.edu.cn
版权所有 © 杭州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 技术支持:亿校云
杭州师范大学官方微信